▼臺南是我的出生地, 雖然我在國小四年級時, 也就是十歲舉家搬遷到臺北, 但許多田園知識都是那個時期學習的, 當然也留下孩提時一些重要美麗的記憶。




 


 


 


▼今天隨著Garmin(GPS世界領導品牌)公司到臺南做員工年度旅遊, 聽說從報名那天開始, 她們就殷殷盼望, 想與平時在公司每日上班十二小時相處在一起的同事, 好好的玩一玩。


 


 


 


▼ 解說 老師說 : 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, 舊名叫「瀨東鹽場」。 是在清仁宗嘉慶二十三年興建,是全國第一口鹽田, 也是臺灣最早的鹽田, 採用古老的日曬製鹽法。


 


 


 


▼臺北天氣頗有涼意, 而南臺灣太陽卻非常得熱情, 大家躲在涼亭下, 專心聽導覽老師解說。


 


 


 


井仔腳地名的由來, 當時此地仍是無人居住的一片荒涼的海埔地, 埔中僅有一小丘, 小丘上只林投樹長得繁茂, 旁有淡水自然湧出自成一井, 因此將該地命名為井仔腳


 


 


 


▼鹽, 民生重要用品, 用途非常廣泛, 有人以「生命中的鹽」, 來形容鹽對人的重要性。的確, 鹽看起來並不起眼, 但每天都需要它, 例如食品烹調、清潔、食品保存、醃漬、以及工業用途甚至拿來灑鹽避邪。




 


 


 


▼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, 製鹽技術由鄭成功底下的參軍叫陳永華導入, 首先在海邊築埕, 再引海水到鹽池, 然後在其上鋪上碎瓦片, 經過強大日照曬乾瓦上的鹽水,結晶成鹽。



 


 


 


▼北門在南臺灣, 雖然夏天太陽強大, 但不適曬鹽, 因為夏天午後多雷陣雨, 在長時間的二十一天曬鹽過程中心血會白費, 因此, 雖然冬陽較弱還是選擇冬天曬鹽。














 


 


 


瓦盤鹽田是別具特色的觀光鹽田, 一堆堆成丘的粗鹽, 在廣大的鹽田上, 更呈現出馬賽克拼貼般的美麗藝術, 同時緬懷先人在古老製鹽時需曬鹽、挑鹽收鹽的辛勞。


 


 


 


▼引海水到鹽田的水車, 木製的防繡, 用雙腳踩踏帶動鼓葉, 滔水入鹽田, 竟調皮玩起水車, 模仿水車姑娘。







 


 


 


▼在大太陽底下, 曬鹽是粗重的工作, 鹽價便宜, 並且看天吃飯, 比農夫更辛苦, 讓人憫懷鹽民的辛勤, 一粒鹽,一滴汗,粒粒食鹽汗珠換。曬鹽如種稻, 當春天種下一粒稻穀的種子,到了秋天,就可以收成許許多多的稻子。天下所有的田地都種滿了農作物,沒有空著一塊地,可是那些辛勤耕種的農夫,卻還會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。唐 李紳  <憫農一>


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
四海無閒田,農夫猶餓死。


 


 


 


▼先民居住在海邊, 就地取材使用咕石砌成的房屋, 應有百年歷史, 古樸淡雅, 引人入勝。



 


 


 


▼在一片安靜海邊中沉默的矗立, 與世無爭。顯得滄傷悽涼, 有一種歷經歲月沉澱, 沒有修飾雕琢的純樸之美。比起千篇一律的西式洋房建築,顯得別具風格。





 
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nc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